自贡人玩灯的花样

2018-06-11

 

自贡振鑫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与你分享——《自贡人玩灯的花样

        玩灯,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古老习俗。可自贡人玩灯是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承的,其玩法花样百出,颇有讲究。

        《荣县志》记载:“正月八日之后,各祠庙皆燃火树,各门首皆点红灯,谓之天灯,寓人寿年丰之意。兼仿古人礼鸣金执铤,以驱瘟疫,谓之狮灯场市。”这种在唐宋年间兴起的玩灯,阵势甚为壮观,灯彩甚为绚丽,较之京城大邑亦毫不逊色,其做派可见一斑。

 

自贡人玩灯的花样

 

        自贡人玩灯的玩法很多,要说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当属“五皇灯会”了。

        当年,贡井地区有一座建于清乾隆年间的五皇庙,位于贡井大盐场最繁荣的老街、河街末端,旭水河五皇洞堰闸边五皇洞山上,就是如今贡井区艾叶镇竹林村一组。五皇庙处于盐运黄金河道旭水河边,上接重建于清乾隆时期的中桥,下接雷公滩,邻近威远地界,交通便利,人来人往,各色人等穿梭其间,热闹非凡。传说五皇可保六畜兴旺,镇宅驱妖,一时信徒云集,香火鼎盛。每年冬至开始,直到春节,庙内张灯结彩,前来祭祀五皇,许愿还愿者抬着供品,络绎不绝。正月初八起,庙内竖灯杆,高五六丈。点红灯三十六盏,通宵不灭。点灯所需之菜油,均为善男信女所捐,视捐油之多寡确定燃灯时间长短,可持续点亮一个月。至正月十五元宵节,祭祀活动达到高潮。入夜,烟火璀璨,鞭炮齐鸣,灯下狮灯、龙灯翻滚,花灯表演通宵达旦,吸引数万民众前去玩耍和观赏。

        在辉煌的灯火映衬下,庙内好不热闹。卖火边子牛肉、提篼牛肉、牛栏湾五香豆腐干、冷吃兔的摊贩鳞次栉比,吆喝担担面、抄手、凉粉、锅盔、花生、胡豆、豌豆、瓜子、麻糖的叫卖声此起彼伏,还有玩杂耍的、看西洋镜的娱乐活动混杂其间,人声鼎沸。元宵节后,春回开田,灯会才逐渐熄散。

        一年一度的五皇灯会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前夕,其间有几年略有减弱。民国29年,国民党荣县党部上书中央,称:“长期抗战物力至艰,今岁干旱百物甚贵,后方民众当如何节惜以裕国用。尤以菜油一项,更应限制用途,各祠庙竖立红杆费菜油实属不资。”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于是责成四川省政府通令全川各县,“劝禁各地祠庙竖立红杆滥费菜油”。于是,五皇灯会渐渐熄火。新中国成立后,五皇庙和尚还俗,庙子分给九户农民做了住房。后因白蚁破坏,该庙部分建筑坍塌,目前尚存大殿,有村民居住。

        而作为自贡灯会起源的文物史证“五皇灯会”石碑,早年被农民用来做垒猪圈的围板。1992年,该石碑被发现,并被中国彩灯博物馆收藏。“五皇灯会”石碑高2.2米,宽1.1米,正面上端题额刻有“五皇灯会”四字,背面刻有“天灯碑”三字,因年代久远,其他碑文已模糊不清,依稀可见部分捐款人的名字,甚为遗憾。

        自贡地区的玩灯赏灯,除了上述的“五皇灯会”外,还有其他比较有名的玩灯,主要的玩法有:

        天灯会:每年正月初七开始,各祠庙均要立灯杆,悬红灯,举行祭祀活动,时称天会,亦称天灯节。庙内均张灯结彩,庙前均竖立灯杆,燃灯33—36盏。其余的小庙宇则点“九皇灯”,即灯杆两边各持灯9盏。燃灯时间,少则三天,多则一月以上。天灯会的高潮是在元宵之夜。入夜,高矗的灯杆上燃起油灯,庙前庙内灯笼高挂,还要燃放鞭炮、焰火,耍龙灯、狮灯,举行牛儿灯、车车灯的表演,通宵达旦。自贡天灯会的遗址甚多,至今在城乡保留着众多以灯杆为命名的地名,如灯杆坝、灯杆冲、点灯山、灯会山、灯夹林、点灯坡、五里灯、万年灯、红灯山等等,由此可见清代自贡地区灯会之盛。

        玉皇会:每年正月初九,在刘山乡举行。荣县、威远、富顺、泸州、内江、自流井均有人去参加。这天,水口寺、天宫堂等庙宇白天均要立灯杆,晚上开始点天灯。灯杆一立,人头攒动,龙灯狮舞,极为热闹,整个庙宇沉浸在烟雾和喧嚣之中。前去参加的人太多,以致把庙宇周围的庄稼都要踩坏了。

        漂河灯:又名放河灯。据史籍记载,清乾隆年间,贡井贵州庙即有办“盂兰会”之举。“盂兰会”或称“盂兰盆斋”,是古人祭祀祖先的日子,也是佛教徒追念在天之灵的祭日。中国古代以一、七、十月之十五日分称上元、中元、下元。上元是天官赐福日,中元为地官赦罪日,下元为水官解厄日。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“中元节”是农历七月十五,在南方,亦称“鬼节”。当节日来临,庙内设斋供佛,祈祷叩拜,诵经施法,做水陆道场,以求野鬼孤魂不要搅扰凡间。众僧人等聚集在旭水河畔,在一片诵经祈祷声中,将一个个河灯放置水面,任其漂流,俗称“漂河灯”。在河面上的“头灯”一般是“莲子灯”“鲤鱼灯”。其余则多用红色厚纸做成斗形灯,尾随其后,一任漂放。放河灯有时亦在晚间进行,河灯盏盏,灿若星河,缓缓流动,甚为壮观。盂兰会期间,还有一种名为“放焰口”的习俗,老百姓称之为“放烟火架”。焰口的形状一般为各式各样的“伞”,“伞”中结彩灯、盘烟花,晚间燃放,光芒四射,响声震耳,令人眼花缭乱。

        瞒天过海:这是自贡人把悲和喜交织在一起的玩灯习俗。本是为纪念逝者而举办的活动,却被自贡人玩出了快乐。1908年,光绪帝驾崩,宣统即位,醇亲王摄政。自贡为此举办了一次盛大的灯会,称为“皇会”。祀光绪皇帝的灵堂设在西秦会馆,馆内高挂彩灯,灯火通明。以西秦会馆为中心,在街道道路的上空立架子、挂彩灯,并将街道两侧分成三条线布置成气势恢宏的“瞒天过海”彩灯阵势,延绵几公里长,几乎囊括了自流井地区的所有街道,规模空前。入夜张灯时,街道上游人如织,徜徉穿行于彩灯下,欢乐嬉笑,热闹非凡,恰似盛大狂欢节一般。

        除了以上玩灯的习俗外,自贡人在灯品制作上的讲究也非同一般。自贡历史上使用最多、民间最盛行的彩灯是宫灯和纱灯。这些灯设计优美,制作精细,造型美观,十分耐用。宫灯以竹木作架,红色丝绸、布料、纸张等均可作灯衣。纱灯因呈鼓球体,用三块“乙”楠竹篾钉成三脚架,把它挂起来,三脚分开,便可离地三尺垂悬半空,三脚合拢,又可手举高悬。在当时,它比宫灯的用途还要广泛,龙灯、狮灯、花灯等杂耍多用纱灯伴舞。

        富豪之家在厅堂、门首悬挂的宫灯和纱灯要都制作得上档次,有特点,与众不同。有的镶金嵌玉,有的饰以彩绘,有的题写诗文。一到节日,家家红灯高挂,比拼高下,又玩出了“斗灯”的氛围。

        自贡地区在玩灯的过程中,还伴以“耍龙灯”,亦称“龙灯舞”“狮灯舞”和“牛儿灯舞”。

        “耍龙灯”一般在正月初一“开灯”,正月十六“倒灯”(结束)。龙灯分为布衣龙灯、大龙灯、草龙灯、板凳龙灯等不同的“龙”表演。布衣龙灯,一般由十二三人组成阵式,有舞龙经的“武阵”、唱念猜字的“文阵”。其套路变化多,“龙”体灵活。大龙灯,一般龙身在15节左右,每节内可点火烛。龙头重达30余斤,舞动时每节由一人执柄,常做“之”字形或“S”形舞动。灯火连成一片,甚为壮观。草龙灯,主要是用自贡地方特产“芦草”编制而成,由5—7人舞动,灵活逼真。板凳龙灯,是在板凳一头扎“龙头”,另一头扎“龙尾”,多是兄弟俩共舞,才能配合默契,显“龙”之机敏。当年,自流井的“祥龙会”、大安的“黄龙祥会”,表演技艺精湛,很是出名。

        狮灯舞在自贡地区历史悠久。表演者过去被称为“帮打班子”。这些班子许多都是世家相传,不仅能舞狮灯,而且还能翻跟头、钻火圈、爬高杆,极富喜剧色彩,让人捧腹大笑。所以“狮灯场市”有时一表演就是一周甚至更长时间,在川南一带很有影响。荣县的杨友常因为会表演绝活,享有“狮王”美誉。

        牛儿灯舞是流行于四川农村的一个灯舞形式。一般是“牛童”手提红烛灯,表演牵牛、骑牛、逗牛、喂牛和爱抚牛等动作。牛的扮演者则随“牛童”手中的灯表演啃草、喝水、蹦跳等憨态动作。表演生动传神、诙谐有趣。这种灯舞活动不只限于春节,在红白喜事、打谷插秧等重大农历节气时都有表演。

        从庙会挂灯开始,一直沿袭下来的制灯、赏灯、斗灯、灯舞等玩灯习俗,就构成了自贡灯会的雏形和起源,也是浸润在自贡人血液中无法抹去的彩灯情结。

        1964年,自贡人开始对传统的灯会进行大胆的改革和探索。在彩灯的构思、造型、色彩、照明、题材和制作工艺上不断创新,举办了第一届具有时代特征的大型灯会,即首届自贡迎春灯会。自贡人把传统灯会的制作工艺和现代科技有机结合起来,把雕塑、绘画、书法、剪纸、工艺与彩灯艺术巧妙结合,融知识性、趣味性、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,开创了举办大型艺术灯会之先河,又把自贡人玩灯的层次和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。自贡人玩灯像着了魔一样,不仅在自贡地区玩,还把灯玩到了北京,玩到了国外,为自贡人着实争了光。当然,这是后话了。